2025/09/11 聯合報/ 辛夷
不再討好之後,我學會怎麼愛自己。圖/韋帆
不再討好之後,我學會怎麼愛自己。圖/韋帆
小時候,我總被誇讚是一個「懂事的孩子」。那不是讚美,而是一種來自原生家庭的無聲命令。「懂事」,意味著哭要忍、話要吞,想要什麼東西之前,得先考慮爸媽會不會生氣、是不是太麻煩。即使委屈,也要先為大人著想。
我長成了一個擅長察言觀色的小孩。媽媽眉頭一皺,我便自動噤聲;爸爸聲音一沉,我立刻收起情緒。家像一張無形的網,而我學會在網裡靜靜縮小自己,不吵不鬧,不添麻煩。
這樣的我,後來走進了婚姻,走進了婆家,也走進了漫長的隱忍與迎合。婆婆說的話,我照單全收;丈夫冷淡的語氣,我自責是不是自己不夠好。媽媽總叮嚀我:「女人要懂事些,家才會安穩。」我聽話地退讓,聽話地笑,聽話地把委屈藏進每一個清晨與深夜裡。
直到媽媽走了,那個我一生習慣討好、依賴、取暖的對象,不在了。她走後的那段時間,我經常在半夜驚醒,感覺整個人像被掏空。我突然發現,這世界裡,我已無須再為誰「乖」,卻也再沒人關心我乖不乖。我才明白,我過去所有的忍耐,從來不是為了自己。
那時我才真正累了。不是那種想休息的疲憊,而是一種「我這樣活著,是為了什麼?」的深沉空虛。我開始懷疑:是不是我一輩子的努力,都只是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「好人」?那個從不生氣、從不說「不」、永遠溫和配合的女人?
我開始說「不」。
拒絕那些讓我不舒服的聚會,不再接起讓我焦慮的電話,也不再主動承擔別人的情緒。這些改變一開始讓我焦慮、愧疚,甚至以為自己是不是變壞了。但很快地,我發現一種從未體會過的自由感──那是一種「我可以選擇」的感覺。
我開始問自己:「我好嗎?我想要什麼?」那不是自私,而是一種遲來的自我照顧。情感的療癒之路不快也不直,它像一條蜿蜒小徑,每一步都會踩到過去的傷痕:那個渴望被人看見卻總被忽略的女孩,那個總是在親密關係中過度努力的女人。曾經,我把「被喜歡」當作活下去的氧氣,把溫順當成愛的門票,可我愈發用力,愈是沒人看見真正的我。
直到我開始喜歡現在的自己。喜歡這個會在陽台整理植物、為自己煮一碗湯的人;喜歡這個不看價錢只管想吃而買下蛋糕,只因「我值得」的人。原來,愛自己不是一場華麗的宣言,而是一件件小事的累積,是每一次選擇,都不再忽略自己的感受。我不再急著解讀他人的皺眉與沉默,不再因一句話就懷疑自己。我學會站穩,也學會柔軟;我學會說「夠了」,也學會說「我很好」。我不再活在別人評價的鏡子裡,而是在心裡輕輕地說:「我喜歡這樣的我,我很夠了。」
當我不再討好,世界沒崩塌,反而變得清楚了。因為我終於知道,真正的愛,不是委曲求全,不是失去自己,而是先學會善待自己,再去愛別人。
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,精選好文不漏接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